当前位置:首页 > 日常随笔 > 正文内容

一件小事引起的讨论

wuyou2年前 (2022-01-26)日常随笔365

早上我骑共享单车,准备扫码时发现开锁码旁边紧贴着另外一张“同城交友脱单”的二维码。我将其撕下才扫码开锁,心中颇忿忿。如今这些“小伎俩”随处可见,变着法儿,挖空心思挖掘用户信息。如这种实体的,我还能撕下丢弃,算是一种防御手段。更多的是防不胜防,毫无反抗之力。

昨日收到妹妹带回来的一张视力检查单,要查结果必须得关注公号、授权信息才能看。我只能无奈一步步照做,点下绿色的允许键。这样的键,我已经不知点下过多少。我想像着在我点下的那一刹那,我的信息登登登飞向无数的终端,并永久储存下来。从前,当我接到推销电话还张嘴反驳一句:你在哪儿得到我的信息?如今,我只是无奈按下挂断键,询问已无任何意义。

我授权的,方有迹可循,还有那些无迹可寻的精准推送。在微博、微信、淘宝,我都发现过被精准推送产品的情况。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们是怎么知道我的需求的?难不成一个个都在我肚子里驻扎下来,甘当蛔虫?后来,有人点醒我,它们追踪了我的数据。不仅是我的搜索关键字,还有我的日常谈话。我手机里的麦克风、蓝牙、耳机都是接受工具。这就让人毛骨悚然了——我花钱买的手机居然是个监听器?我万万不愿相信。但又如何解释我没搜索的情况下app还是对我准确投放了广告呢?

看来,对于获取信息技术的手段,我还是知之太少了。它们有多少触手,已经以何种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已经从中截取了多少信息,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

我能看到的是,在这个数据的时代,人人都在想尽办法吸引流量——从平台到个人,从大明星到素人,从社会事件到个人小事,从国家到个人。我感觉大家的注意力都快要不够用了。

xuni.jpg

这些注意力,最终都化作了一组组数据,一串串数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指导策略,用数据牟利,从活生生的人到冰冷的数据只需要一瞬间。

这个数据怪兽就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一般,开始只是小小地吃,后来变成大口大口吃,再后来变成疯狂地吃。他给那些投食的人反馈金子,多少人争相拾取。在这其中,有多少人能抵御诱惑,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智。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所有这些数据都如梦幻泡影。我们将它们寄存在一个既强大又脆弱的世界中——电力世界——没有了电,一切将化为乌有。

例如我们的存款,在以数字的形式躺在银行的数据库中,如果没有了电,谁能证明我们曾经辛苦挣回的财富曾经存在并且是属于我们的呢?从前,我们还有一张打印着数字的存折,现在我们只有一张卡,而这张卡需要带电的设备才能查询。我们手上没有现金,如果没有电,我们无法付钱,不能买食物、买生活用品。我们好像有钱——一堆数字,但花不出去。

现在,我们甚至不认识钱,新一代的人民币已经问世许久,可是有多少人在第一眼见到时误以为那是假钞?

从前那种依靠实体的生活正在一点点离我们远去,慢慢向虚拟世界过度,并严重依赖它。虚拟世界克服了现实的种种约束,让我们的思想、见闻、一切无形的东西一瞬间漂洋过海,传遍全球,它太方便了。

世界正在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地球村。

从前,我们不可能认识千里以外的人,现在可以。从前,消息要从远方传来得假以时日,现在不需要。从前,我们只能吃当季当地的食物,现在能买到跨季节跨地域的食物。

时间被压缩加速了,信息被放大增多了,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容器,我们是否在不断地被塞满、再塞满,从而膨胀,再膨胀。但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这么快?过度、过速、过多是否在缓慢地损坏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在便捷的背后埋藏了多大的风险?不知人们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

但是,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果实实在太诱人了,即使我们隐约感觉到不适,仍然舍不得稍加克制。既然果实可以来得如此容易、如此快、如此多,又何必去选择困难、缓慢和稀少呢。

它给我们娱乐,直接又快速,只要你愿意,可以一整天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自娱自乐。这种活动无需依赖任何人,可以独自完成。从前,我们多多少少还是需要去找人来一起互动玩耍的;它给我们带来服务,手机拿起,点击几个按钮,无数的人等在手机终端上等着为你服务;它给我们带来效率,它能扫码,能排队,能预约,能报备。几乎所有的公司、个体户都有一个公众号,都有一套小程序——就连我这个小小记录者不也拥有一个二维码以便让人关注吗?一台台的手机靠着这些二维码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生活都押注在一台小小的手机上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它,我们寸步难行。如果它如此重要,当我们失去它时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问题。

不过,即使我认为人们已经过度依赖手机和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得继续依赖它们,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里,人们不会停止高速信息化的节奏。回到过去的生活里是不太可能,恐怕也没那个必要了。人类唯一能做的也许只能顺应变化,像适应自然界一样适应虚拟世界,从而实现缓慢的进化。很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那时候他们又是如何与世界和平相处的。

现在,我只能考虑自己该如何适应这高速发展的时代,尽量不要让我这个装载着过去的内核被淘汰,被损毁。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讨论,内容是关于人们过多关注社交平台而罹患抑郁的事情。人们把社交平台上的完美展示当作一个范本、标准来对比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了无力自卑感。这种感觉,或多或少我也体验过。我曾经关注过许多优秀的人们,并从心底佩服他们。但久而久之,随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免开始自我怀疑起来:这世界上优秀的人这么多,而我却这么平凡,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不够好?于是我也希望能向他们靠齐,希望能够提升自己,把自己变得优秀。但,事实证明,我依然那么平凡,我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方方面面与人去比较。世界太大,我太渺小了,最终,我只能当那个小小的自己。

我试着回归本真,审视自己的边界,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需求,不要让自己被无限扩大的网络世界所淹没。我试着对信息的无孔不入做一些微末的抵抗,不使自己太过暴露,不让自己的精神被完全侵占。我也试着不过分依赖手机抛出的诱饵,尽量做一些实事求是的事情,纵然它需要我付出更多的精力、体力,但相应的,我也换回了充实和自在。

在虚拟无限发达的时候,现实世界一直存在着,如果我没看见,那是因为我把注意力挪开了。我希望自己能把这些注意力挪回来,看看我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事、物,并实实在在地去接触他们,做它们,用它们。无论虚拟多么繁华,最终,现实才是我精神之所寄,灵魂之依托。

看完文章意犹未尽?还可以体验以下小编精选的手赚项目:

赏帮赚
类型:悬赏任务赚钱
特色:任务多,1元提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忧笔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kozhu.com/rcsb/13.html

标签: 虚拟与现实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黎明前的斗争

黎明前的斗争

明明睡前已经关掉了电热毯,为何会感觉浑身发热,被子烫人?难道发烧了?不是说发烧的人很冷吗?发烧,发烧,身体自然应该是热的,同时某些器官柔软似水的状态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呐喊发烧事实。起身喝了一杯水,头脑糊涂有些无法辨别温度,可以确定发烧无疑了...

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自己

我近来心态很好,所有的事情即便再再糟糕,我也能发现它好的一面。我相信书本里的话,万物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我刚考上教师岗位,面临的挑战就是教语文,数学,做班主任,管学生资助,以及参加教研活动。第一天上班,我才猛然发现,我...

省钱的第一要义:无欲则刚

省钱的第一要义:无欲则刚

只要看到羊毛,就会想薅。这是人性的弱点。很久没有登录招商银行,弹窗提醒我登录会送我八块钱,然后我就登录进去,果然有8块钱到账;又在消息框里看到了其他优惠手段,完成任务送黄金,不自觉就跟着去完成任务了,那0.08微克的黄金就是买断我时间的元凶...

人生就是要有希望的,管他是做工人还是做神仙。

人生就是要有希望的,管他是做工人还是做神仙。

之前在公众号看见推过这个电视剧,优酷刚好有,所以看了。这是一群中年人的故事,这是一群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故事,又作又真实。有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儿子,铁杆的兄弟,做铁工收入也不低,看起来已经是小康幸福的人生。但故事的男主角仍然想着通过各种途径挣...

努力,本身就是快乐的一部分

努力,本身就是快乐的一部分

分享一段今晚聊天的内容。“努力本身就是快乐的一部分,努力本身就是你的快乐。”——小林子努力不是一个动作,它是一种状态。在追求过程中,你就能享受到那种快乐,而不是单纯去看结果。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烦恼的事情...

打倒一头怪兽的唯一办法,就是靠近它。

打倒一头怪兽的唯一办法,就是靠近它。

我是一个很容易退缩的人,表现在:在一个自己认为很复杂的任务面前,我会在心理上逃避,在心态上暴躁,在行动上拖延~从而又会形成重要事情无法完成又再打击自己的恶性循环。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我对这个任务从心里产生的原始的恐惧——我把它想象的很复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