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妈之间的一些事
假期里和家人一起看了很多次电视。
刚入寒假的时候,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总让我感到很陌生,或许是因为自上初中时起,考虑到课业和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便很少待在电视机前面看节目了。
今年寒假是人生中第一个没有作业的寒假,自然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不少。我承认我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看的很重要,至今仍然保留着从初中养成的在家睡前要拥抱并道晚安的习惯,也经常对爸爸妈妈油腻地说一大堆像“我超级爱你们……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这样的话,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妈宝、爸宝”的行为,反倒觉得这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因为我真真正正的爱他们,所以我才会用我的逻辑去想:爱意是一定要体现出来的吧。
我家老头儿年轻的时候喜欢收集一些玩意儿,像打火机、石头、邮票什么的(虽然爱好收集打火机,不过他在家里有了我和我弟之后就戒烟了,那些火机也下落不明)。小时候我经常觊觎他放在柜子里的那些雨花石,纹理多变,精巧可爱,不过一直不敢张口向他要。
搬了两次家,我以为那些石头早就不见了。某天晚上我突然想起问了一句,他正好要上楼去,一会儿的功夫就拿下来几块儿。
我特别钟意这些小物件,拿在手里对着灯光看来看去,快乐得和孩子没什么差别。我家老头儿看到我开心,也很快活地对我说:“楼上那些都是你的。”
我妈在一旁装出肉麻的表情,把我笑得快要岔气。
2021年暑假我就想要和爸妈一起去照全家福,想学着那些电视剧和电影里的那些人在远行前把那张承载着爱意的照片塞进行李箱。无奈因为爸妈太忙,我和弟弟又没太操心,就没有照成。
前几日我意识到假期快要过完,这件事还没有什么眉目,于是当天我就在网上联系了一家摄影馆,中午的餐桌上我对这三人说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这个星期必须得把这件事办成。餐桌上沉默了一会,好像都被噎住了,然后爸妈有点犹豫地点点头,弟弟则是刨根问底追问细节,生怕我自己对付不了。
时间定在这周日。
周日是2月13号,第二天就是情人节。我暗暗策划除全家福外,还要让爸妈照一套婚纱照。爸妈结婚时,妈妈没有穿婚纱,秉承着女人一辈子至少要穿一次婚纱的原则,我在拍照的前一天通知了他俩明天还要拍婚纱照。
拍照当天,妈妈真的很美,在洁白的婚纱的装饰下,她像极了港风影片里的那些女郎,落落大方的微笑着注视穿着制服的老爹。他俩站在那里,显得特别年轻,特别幸福,特别快乐。
摄影结束后,妈妈坐在车里,对我说谢谢。虽然车里灯线特别暗,但我知道,她一定在笑。
当然我和我爸妈之间的代沟一直也存在着。
就比如,我老爹对男性的阳刚之气特别看重,当我看电视上周深(自动解释:他是一位声音很柔和,有点女性化的歌手)的演唱时,他对此嗤之以鼻,我便不得不一遍遍给他讲周深的声音的缘由,还有他的一些成就,才让他最终勉勉强强接受了这世界上除了李玉刚和梅兰芳的戏腔,居然还有男生的声音可以那么女性化的事实。
(这里并没有说周深不好的意思!我很喜欢他的声音,我老爹也很喜欢他的声音,也很肯定他的价值,不过只是觉得有些别扭罢了,很正常啦!)
老妈这一块儿,可能会比我爹好一点,但也没好到哪里去,她喜欢中国传统文学,每天手机里放《增广贤文》、《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的讲座,还有很多历史故事。于是当我试图在电视上投屏播放美剧《老友记》的时候,她会暗暗嘲讽我连国粹都还没什么欣赏能力呢就开始欣赏其他国家的这些东西了。
这些代沟大部分程度上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等。有的时候让我难过的是,他们对我喜欢的事物并不了解,就开始评判。但我的逻辑是在没有开始了解的时候就没有评判这些事物发言权,更没有贬低这些事物的权利。
不过安啦,他俩也是需要慢慢成长的,就像我和我弟也需要成长一样。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刚刚就“看《老友记》”这件事情和我妈赌气,但没过一会儿,我妈就来我房间里,邀请我去客厅去看《老友记》。我知道她想通了一点,虽然可能没有完全想通吧,但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哈哈这个语气有点小过分喔)。
写完这篇,我叹了一口气,心想虽然他俩并不是完美家长,我也不是完美小孩,但我真的还是好爱好爱他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