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启发
01
梁晓声在他的文章《母亲和我的书》里提到一段和母亲的故事。
梁晓声小时喜欢看小人书,攒下母亲给他的钢镚儿买下许多,是他巨大的财富。他不仅自己看,还到火车站摆摊出租。但有一次,被警察以“扰乱秩序”为由没收了。
梁晓声在文中写到,“我一回到家就嚎啕大哭。我用头撞墙。我的小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我绝望得不想活,想死。我那种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讨还的过程很不顺利。他母亲道歉、恳求都无效,警察拒不归还。母亲就带他在门口等,一等就是四个小时,直到晚上,没有要放弃的意思。最后警察出来,拿出一沓小人书还他。他母亲对他说:“数数。”他数完,少了三本。警察笑了,不仅把那三本也还了,还给他们母子叫了车,嘱咐司机千万安全送到家。
02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自传里提到母亲,有两件事让我难以忘怀。
第一件。阿加莎有次与父亲、姐姐去骑马,同行还有一位年轻人,大约是管理马匹的。年轻人很和气,对阿加莎很好,喜欢讨她欢心。他抓住一只漂亮的蝴蝶,用别针刺穿,别在阿加莎的帽子上,以为她会高兴。谁知,他的这个举动吓呆了小姑娘,她感觉到那只可怜的蝴蝶还在她的帽子上扑扇翅膀,大哭不止。可是出于礼貌和教养,她不愿意说出其中的原因,让年轻人尴尬失望。因此,无论阿加莎的爸爸和姐姐怎么猜测、安慰,她都不肯停止哭泣或说出原因。最后,众人只好扫兴回家,爸爸和姐姐都十分恼火。母亲发现大家不对劲,询问原因,没人说得出为什么。这时,她看到阿加莎帽子上的蝴蝶,说:“是谁把这个别在这儿的。”她将其取下以后,安慰女儿,并且问她是不是因为这个哭。阿加莎在那一刻,多么感激她的妈妈,感激她的理解。
另一件事,是阿加莎的妈妈帮她找法语老师。第一位,十分乏味,阿加莎提不起兴趣;第二位,太过热情,喜欢搂搂抱抱,阿加莎实在害怕她的声音。最后,她的妈妈发现了一位性格随和、心地善良的法国姑娘,只会法语,英语全然不懂。在阿加莎妈妈的努力下,她成了阿加莎家的侍女。阿加莎喜欢她,和她朝夕相处,法语自然而然越来越好。
03
以上的两个小故事,都给当妈妈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梁晓声的妈妈,对他的信任,对他的爱好的支持,为他讨还公道的执着,以及最后不屈不挠叫他点清小人书的数目,都不是一般的母亲能做到的。很多父母,可能在第一步已经停止了。没有了第一步,也就没有了接下来的深入孩子内心的一切举动。
阿加莎的母亲,在她委屈、担忧、郁闷了一天之后,只在一瞬间就理解了她不能言说的苦闷,那种理解孩子的精准力,实在使人敬佩。她为孩子选择法语老师时动了脑筋,顺应了孩子的需要,最后想到的方案也高人一等。当时,谁都认为找这个只会法语的侍女是一个奇怪的方法,可是她的妈妈不仅笃定,而且坚决。她用了一种既有效又不冒犯自己女儿的方法达到了让她提高法语的目的。
普通的父母,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期盼,首先想到的是驱使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做点什么。他们用冒犯孩子的方法去实现目的而不自知。虽然,在表面上,有一部分人成功了,可是,在背后,有更多人失败了。而那些成功的人,实则也有一部分,在内里也失败了。
04
如果,想从书里得到什么育儿启示的话,我认为博览群书比埋头研究育儿书籍更加有效。
在这几个故事里,我领悟到的远比看育儿书多得多,得到的焦虑却少得多。我觉得她们是了不起的妈妈。这种了不起,不是任何虚假的东西能够支撑得了,人格中没有一点真材实料不能达到。
它们也让我想到,父母对孩子要产生一些所谓的影响,都是要通过心与心的理解,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碰撞才能达到。
只想通过口头说教,没完没了唠叨,讲道理,或者威逼利诱,很难行得通。归根结底,都是要用一点心,动用一点人格力量的。